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来说,和家人的分离是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。那么,您了解分离焦虑吗?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呢?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孩子上幼儿园能否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,能否自己吃饭、喝水、睡觉、如厕,能否和老师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,能否在幼儿园找到新的好朋友等等,这些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挑战。
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时,幼儿的表现情况也不尽相同。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分离焦虑,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与家中的依恋对象、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紧张、不安的情绪和行为,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和害怕的反应。幼儿会用哭闹、不吃不喝、不睡等方式表达不满和不安。
每个孩子入园,焦虑的时间周期也是不同的。有的孩子像暴风雨来得猛,去得也快,三五天就好了。有的孩子像细水长流,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,一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。分离焦虑会引发幼儿生理上的应激反应,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。所以,一些刚入园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出现感冒、发烧、肚子疼等状况。
入园分离焦虑通常有这样几种类型:
第一种是缠人型。这种类型的孩子与家长分离时,不但会哭闹,他还会一直缠着爸爸妈妈念叨个不停,要求爸爸妈妈早一点来接。在和父母分开后,就喜欢一直跟随先入为主的某一位老师。老师走到哪里,它就跟到哪里,一刻见不着老师就会哭闹,或者焦急地边找边问:“那个老师呢?”
第二种是哭闹型。孩子在入园跟父母分离的一刻常常大哭大闹,但是在老师的安慰之下,平静之后,就能很快进入正常的活动状态。
第三种是封闭型。这样的孩子入园后会默默地流泪,不跟老师亲近,也不跟同伴说话,他会寻找自己的依恋物,比如书包,会一直背着。或者他的毛绒玩具,会一直拿着不肯放下,也不参加任何活动。
为什么幼儿会产生入园分离焦虑或者不适应呢?主要有两个原因:环境的变化和家人的分离。
一是环境的变化,孩子上幼儿园要面对陌生环境。对孩子而言,在陌生环境当中接触到了新老师、新同伴,不再是生活中长期陪伴的成人。生活环境是全新的,里面虽然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,但真正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幼儿园的小餐盘跟家里的不一样,幼儿园的小床跟家里的床不一样,幼儿园的蹲便池跟家里的小马桶也不一样。还有幼儿园的作息规律跟家里差别非常大,有集体活动时间,有固定的午睡、餐点时间。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,比如在家中,家长可能会包办代替,在幼儿园则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二是与家人的分离,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离开家人,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,与不熟悉的老师接触。原有的与家人的依恋关系就会受到冲击,导致幼儿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,从而产生哭闹、不安等消极行为,所以分离时的对抗可能会更加明显。在新生入园的时候,常会看到孩子抱着妈妈嗷嗷大哭。
幼儿入园后,分离焦虑一般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反抗阶段,孩子会号啕大哭,又踢又闹;
第二阶段是失望阶段,表现为仍然哭泣,断断续续,动作上的反抗减少;
第三阶段是超脱阶段,孩子会接受外人的照料,开始正常的活动,如吃东西、玩玩具。但是看见家人时,可能会表现出悲伤的表情。
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,焦虑是不可避免的,从离开熟悉的家庭和亲密的爸爸妈妈到进入另外一个新环境,肯定会有焦虑和适应的过程。家长们也不要过度的焦虑,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当中的正常现象。
声明:本文由“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”原创,文章谢绝转载。
最新评论